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央气象台成立70周年 > 精品新闻

气象报:栉风沐雨七十载 逐梦前行铸辉煌——纪念中央气象台成立70周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5日10:07    分享到:

 

栉风沐雨七十载 逐梦前行铸辉煌

——纪念中央气象台成立70周年

 

来源:2020年3月25日《中国气象报》第1版

作者:申敏夏 蒋星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在这一关键年的3 月,中央气象台迎来70 岁生日。

70 年,栉风沐雨,一株嫩芽参天生长——始终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为己任,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专注书写新中国天气预报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篇章,成为我国气象业务的核心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国气象能力水平的平台和窗口。

战火中萌生 伴共和国成长

1945 3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气象训练队在延安清凉山组建,成为人民气象事业的发端;同年9 月,在3 间小平房里,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的首个气象台站——延安气象台成立。

1948 年,为配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党中央首次在晋冀鲁豫军区开展气象人才培训。

1949 年岁末,中央军委气象局正式成立。1950 3 月,中央气象台落地生根,开始走上了一条砥砺前行路。

成立之初的中央气象台是一支约40人组成的队伍,下设预报科、通信科、机要科、资料室、管理科及办公室等科室。如今,中央气象台的业务触角敏锐地感知来自各行业、各领域的需求,设立了天气预报室、数值预报中心模式研发室、数值预报中心系统业务室、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环境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室、预报系统开放实验室等10个业务处室,人才队伍也壮大至363 人。

70 年前,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的客观条件,让准确预报未来天气变化难上加难。如今,中央气象台基本实现对全国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30 天时效内的预报服务,以及对全国陆地5 公里、责任海区10 公里的未来10 天气象要素的格点化预报。卫星云图、实况数据、精细化网格预报产品等都以可视化的形式实时更新,预报员可随时调取、及时订正预报结论,气象预报预测水平不断提高。

70 年前,气象工作主要服务于军事活动,只有出现台风和寒潮等天气才向社会发布天气警报。如今,中央气象台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手段先进、功能多样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领域由初期以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为主,逐步拓展到面向防灾减灾救灾、国家重大活动与安全保障、国民经济行业多个门类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服务关注点已从国内延伸到海外。

2018 年春天,在中央气象台门前竖起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的牌子。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里唯一拥有该头衔的国家,开始为各国提供稳定、丰富、高质量的无缝隙天气气候分析预报预测指导产品。

2020 年的春天,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央气象台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坚持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这一根本方向,以需求为导向开展精细化预报服务,用心用情书写疫情防控气象保障服务答卷。

精准预报 筑牢第一道防线

瞄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这一目标,70年来,中央气象台奔跑的脚步坚定而稳健。

初创之际,由于观测数据缺乏、计算工具简单、预报方法不完善,预报员借助手绘天气图及个人经验分析得出的预报结论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中央气象台建立起无缝隙、精细化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体系——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综合运用卫星、雷达等观测信息和多种释用方法的客观定量分析预报;人机交互三维图像动画分析、智能化编辑和一键式发布预报预警;灾害性天气滚动式临近预报或0-10天预报;含几十种气象要素、逐3 小时快速更新的0 30 天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分辨率为全国5 公里、全球10 公里……天气预报实现了由主观、经验、定性的传统方式向客观、定量、精细、智能的现代方式的飞越!

全国24 小时晴雨、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达86.7%80.4%84.5%,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8%,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达38 分钟;全国雾-霾过程预报准确率达80%以上,雾-霾网格预报时效延长至5 天;能见度和PM2.5浓度预报时效延长到10 天,重点区域月大气污染过程预测准确率达73%……精准预报,让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坚固。

1968 7 月中旬,淮河上游暴雨持续。当时在中央气象台负责一线预报工作的骆继宾,夜里1 点多钟接到紧急通知,赶往中南海汇报天气情况。周恩来总理对气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我认为,天气预报主要的、多数的还是准确的。

1998 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当时,中央气象台和绝大部分省级气象台对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成效已明显好于上世纪80 年代,为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军民夺取抗洪斗争重大胜利贡献了气象力量。

2005 8 月,强台风麦莎登陆。浙江省委、省政府果断部署,及时组织124 万群众撤离。得益于预报水平、决策服务能力的提升,台风防御十防九空成为历史。

2014 7 月,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广东湛江,由于精准的预报,虽然台风带来长达十多小时的狂风暴雨,湛江无一人死亡。

1990 年北京亚运会、香港回归庆典、汶川大地震救援、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几乎每一个国家记忆,都留下了中央气象台保障服务的印记。

科技创新 夯实中国印记底气

在预报准确率提升的背后,是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70 年来,中央气象台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科技创新,将中国印记镌刻在气象核心技术利器之上。

1996 年,中央气象台牵头组织开发的新一代天气预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MICAPS)投入业务运行,不仅实现从手工作业向人机交互的转变,还大大提高了中短期天气预报的效率。如今,它的4.0 版本关于天气预报信息的加工分析和图形图像显示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不仅在我国31 个省份推广应用,还走进世界20 多个国家的气象水文部门。

从国外引进到自主创新,我国聚力集智科技攻关发展数值预报的脚步从未停歇。

2001年,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全球/区域通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GRAPES,并在区域模式上取得成功;2006年,GRAPES区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GRAPES-MESO)正式投入业务运行;2016年,刻 GRAPES 统(GRAPES_GFS V2.0)正式投入业务运行;20181128日,GRAPES全球集合预报系统通过验收,如今已经形成自主发展的GRAPES区域3公里、全球25公里一体化的确定性以及集合预报业务技术体系,使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技术水平跨上新台阶。

正是由于拥有数值预报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水平和相应业务体系,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GRAPES全球预报开始为国际用户实时提供数值指导产品,并助力我国全球战略和一带一路气象保障服务。

面对新时期国际气象领域综合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迎向国家发展战略对气象预报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王建捷表示,中央气象台将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核心技术和推动气象预报服务更高质量现代化的关键动力,深入推进以数据为主线的气象信息化和以数值预报智能应用为特征的业务流程改革,加快建设具有新时代特征与内涵的研究型业务,从而支撑起集技术先进、流程贯通、智能智慧于一体的精密监测、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体系。

70年来,中央气象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预报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70年来,中央气象台不断对标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大力发展面向公众和政府决策的精细化智慧型气象服务,以及基于风险和影响的面向农业、生态、海洋、航空、水文、环境等领域的专业气象预报服务,使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全面释放。

70年来,中央气象台始终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个过程不放过理念,秉承甘于奉献、精益求精、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的光荣传统,在一次又一次重大自然灾害预报服务中,历次国家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中,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新要求,中央气象台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继续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为己任,坚持加快科技创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科技的力量,用铁军的传统,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气象中心努力奋斗,为建设气象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