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琨:以“不务正业”务“正业”
来源:2019年9月19日《中国气象报》第4版
作者:叶奕宏
杨琨是中央气象台气象服务室的决策服务首席,但他出名却不是因为这个。
在中央气象台气象服务室里,要喊一声“杨老师”,恐怕能有三四个人应声。但如果问“那个编程挺厉害的杨老师”,被问的人就会恍然大悟:“哦,杨琨啊。”
“琨哥的编程技术是真的厉害。”同事王铸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同事杨绚这么形容:“如果将气象服务室比作一台数据处理器,那么杨琨开发的一系列小程序无疑大大加快了它的运算速度。”
气象服务室主要负责决策气象服务,即为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在组织防灾减灾、社会生产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气象信息支撑,而它所依托的正是全国数万个气象观测站以及多个信息源反馈而来的海量数据。杨琨这样比喻自己的工作:“我们就好比一个个小的CPU,每天要从大量数据、素材中进行逻辑梳理、抓取,运算、分析,结合背景,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最终输出以文本、图像等为载体的服务产品,解释过去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影响,需要去做什么。”
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让这些“CPU”们万分头痛。王铸是防抗“利奇马”期间服务室的主班,他对此感触颇深:“‘利奇马’所致暴雨100毫米以上覆盖的国土面积为36.1万平方公里,250毫米以上覆盖的国土面积为6.6万平方公里。”——如果按惯常的方法,要算出这几个数字可不容易。
王铸说的“惯常方法”就是人的大脑和眼睛。在短时天气过程中,这样处理数据的人力成本还能接受,但对于生命周期长达216小时的台风“利奇马”而言,还靠惯常方法,不仅时间成本太高,而且容易出错。于是,他花了一个晚上编出了一个雨量统计程序,只要输入所需省市和时段信息,程序会自动在数据库里抓取对应地理属性上的数据,通过算法归类、拼接成图表。
“这样方便多了,而且台风的影响一目了然。”这是王铸的使用体验。
当杨琨打开文件夹为记者找出雨量统计程序进行演示时,记者瞟了一眼左下角的数字——“69”,这还仅是他的部分编程“成果”,其中包括2016年开始独立开发的一个天气实况监测平台。
“这个平台我们每天都在用,它能监测每天的风雨气温实况,能根据需求提供任意时段或固定时段的数据,能自动计算出极值,还能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十分方便。”同事孙瑾回忆,过去处理数据“总与实际工作隔了一层”,有时还要回头翻看历史资料,效率较低,现在有了这个软件,服务工作的时效与准确性都大大提升。
但编程其实不是杨琨的“正业”。杨琨学的是气象专业,目前在气象服务室决策服务首席岗工作,负责重大材料的撰写和常规服务材料的审核把关,需求密集时甚至一天要出5-6份材料以及其他产品,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一直忙得连轴转。
即便如此,杨琨依然没放弃他的“副业”。除了数据分析和产品研发,他还喜欢读书,从气象科学到人文社科,都有涉猎,且并非蜻蜓点水。事实证明,这些“副业”或爱好总能给“正业”锦上添花。
在同事杨绚眼里,杨琨知识丰富,视野宽阔,“有很大的格局”,不仅对气象及其他科技类新方法新方向如数家珍,在政治、经济、哲学等领域也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和见解。
孙瑾看到的杨琨善解人意,为人随和,同事们都爱找他聊天。在科研业务中遇到数据和方法相关的困惑时,同事们总是会第一时间想起杨琨。找他讨论,他会非常耐心地给大家提供帮助。2013年东北黑龙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洪灾,给东北及远东地区带来了重大灾害。气象服务室进行灾情研判时需要引入国外数据。但国外数据的监测模式与国内不同,时段、量级等都需要一一转换才能对应比较。灾情不等人,这时候杨琨挺身而出。利用业余时间,他很快编出了一个小程序,将国内、国外数据整合成一套。
让“不务正业”务正业,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正儿八经地询问原因时,杨琨总是说,是看到了业务需求——“气象服务室面向的是全国天气或重大气象事件,点多、面广、任务重”;是结合了个人兴趣——“我愿意做这些有用处的事,尤其是攻克一个个难点后看到成果切实发挥了作用,让我很有成就感。”但在讲述开发经历或描绘未来图景时他却说:“同事们都很辛苦,我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工作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把人解放出来。”
关注数据,是因为关注人。重视工作,更重视工作伙伴。这是杨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