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杰:爱上强对流天气
来源:2019年12月23日《中国气象报》第4版
作者:本报记者吴鹏
家住安徽巢湖岸边的盛杰,从小就听老人们说湖面上会有神奇的“ 龙吸水”现象,好像一条长长的象鼻在喝水一样,他向往着有一天能亲眼目睹。带着对这些天气现象强烈的好奇心,盛杰报考大学时选择了大气科学专业。读研究生时,尽管知道在强对流领域发表文章并不容易,但他还是毅然选择了研究对流天气的中尺度气象学。功夫不负有心人,26 岁的他来到了中央气象台,成为了一名强对流天气预报员。
其实,盛杰选择强对流预报工作的一个初衷是救人。2010 年8 月,他工作刚满一年,甘肃舟曲因局地突发性强降水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致使上千人遇难。
“ 当天是我值夜班,监测到甘肃出现了又圆又红的紧密云图结构,第二天就知道出事了。当时我就想,如果能够建立起快速有效的致灾天气预警体系,那可以挽救多少人的生命啊?”盛杰回忆。从那时起,他反而更喜欢上夜班,因为强对流天气灾害的主要发生时间是下午到夜间,上夜班可以看到第一手实况,实时分析天气。盛杰说,那些日子的夜班是他作为预报员的“ 蜜月期”,为以后了解琢磨强对流天气的“ 脾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对他触动最大的是在2015 年国庆期间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龙卷风的巨大威力。当时,在强台风“ 彩虹”的外围环流影响下,广东佛山、汕尾、广州等地区多处出现龙卷风。这无疑是一次研究龙卷风发生发展机制的绝佳机会,盛杰接到灾情调查任务后与同事一起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如果说小时候对“龙吸水”感到新奇,那么这一次到龙卷风现场带给他的感受则变成了“恐惧”。
“ 到了现场才知道,原来龙卷风的破坏力这么大。”盛杰说,“ 一个住在二楼的居民说自己的床单一下子就被龙卷风吸出去了。从当地目击者的描述中,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当时的恐惧,特别是龙卷风离你很近时,声音很刺耳,简直像魔鬼一样。”
在这次龙卷风现场调查之后,盛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要做一个“ 驱魔人”——驱走强对流天气这个“ 魔鬼”带给人们的恐惧感。他说,经过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海进博会等重大气象保障活动的历练之后,选择强对流预报这条路他从未后悔。
然而,这绝非易事。强对流天气预报是气象行业出了名的“ 硬骨头”,这个领域荆棘丛生,没有坦途,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预报强对流天气需要依托数值预报模式。盛杰工作不久后发现一个问题:因为模式研发人员和预报员交流很少,所以模式产品不一定是预报员所需要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盛杰在调研预报员的需求后列了一份清单,上面都是预报员真正需要的产品。然后他带着这份清单,去和数值预报模式研发人员沟通,希望他们能尽量提供这些产品。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其中一些产品在随后的业务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例如,产品名录中有一个叫“ 螺旋度指数”,也就是龙卷指数,在近几年的龙卷预警试验中,这个指数都展现出一定的预报能力。
“他很喜欢研究天气过程,对飑线、龙卷等天气过程的理解很独到、深刻,分析起来也很透彻。”同事唐文苑说。
盛杰心里很明白,要与强对流这个“ 怪物”死磕,光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为此,作为强天气预报中心技术开发科长的他,先后组织成立了对流检验小组、短临研发小组和数据处理小组等。他喜欢以小组的形式,打破隔阂,实现资料共享和经验共享。“ 看着大家向着同一个目标,花一两年的时间去攻破一个难题,这种感觉很棒!”盛杰激动地说。
目前,盛杰正与自己的团队一起打造“ 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3.0 版本,希望借此让强对流预警发布更加准确高效。盛杰说,这既是他的初心,也是他们这代人的使命。只要将预报预警和技术研发这些工作同老百姓的冷暖和安危联系在一起,就会真正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盛杰全身都充满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