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迎波:内外兼修做粮食丰歉的“先知”
来源:2019年12月23日《中国气象报》第4版
作者:本报通讯员张倩
宋迎波是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清爽的短发,温暖的笑容,轻柔的声音,初见到宋迎波,都会惊讶于她的“ 年轻”。1992 年从南京气象学院(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后,宋迎波一直从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与科研工作。这一干,就是27 年。
“ 内外兼修的宋首席。”同事们都这么称呼她。宋迎波学的是农业气象专业,多年来一直承担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技术把关工作,先后主持了科技部农转资项目、公益性行业专项、财政部财政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而她的科研和业务工作专长更侧重于农作物的产量预报。
2019 年春播后,东北地区和华北、黄淮出现干旱,中东部地区持续高温,台风“ 利奇马”影响东部12 省市……频发的灾害性天气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预报的难度。
从4 月份开始,宋迎波就密切关注着全国的天气形势。她带领产量预报团队,认真分析了今年春播以来的农业气象条件,利用作物气候适宜度的动态变化和年际对比以及高温、干旱等灾害强度、灾害等级指数定量评估气象条件的利弊影响,同时,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作物模型模拟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等定量分析了作物长势。
在此基础上,她还将经过多年研发的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应用于预报服务中,为产量预报准确率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最终得出了“2019 年全国秋粮总产量将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在1.3万亿斤以上”的预报结论。
“ 压力真的很大。”宋迎波坦言。产量预报的结论最终要上报到国务院,代表的是国家气象部门的最高水平,要为决策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气象条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合理安排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多年来,宋迎波一直致力于作物产量动态预报技术的研究,研发了基于作物产量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关键气象因子、气候适宜指数等方法的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油菜、棉花等农作物产量动态预报技术,提高农业气象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与稳定性。同时,预报时效由作物收获前两个月和一个月的固定时段预报发展到在作物播种后逐月(旬)滚动预报;预报空间尺度由全国拓展到主产省份、主产地市及主产县。此外,由她组织建立的CAgMSS-作物产量预报系统先后在多个省份实现本地化部署及应用,推动了省级作物产量预报业务技术的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在宋迎波看来,随着业务需求的不断提高,与之对应的科研工作就需要持续探索和推进。2018 年,国家气象中心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了项目合作,对方提出了构建逐日作物产量气象因子指数这一服务需求,但目前的作物产量预报模型是以旬为预报时间尺度的,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为此,宋迎波带领团队,投入大量精力,开展了玉米、大豆产量逐日预报技术研究,并创新性地引入了未来气候情景数据在预报模型中的应用,使模型更具科学性,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
在同事郭安红眼里,宋迎波是一个用心、细心还很耐心的人。
用心体现在哪儿?作为指导专家,宋迎波在指导新人从事农气业务工作时认真且严谨。如果值班员无法得出预报数据,她会手把手地去教,并把运算过程从头到尾演示一遍,直到对方学懂弄通。不仅如此,宋迎波对服务产品的客观性和严谨性有着严苛的标准。“ 经她带出来的值班员,对细节都很关注,写出来的服务材料也经得起推敲。”同事谭方颖说。
细心体现在哪儿?郭安红提到这样一个细节,在拿到今年夏粮产量的所有数据后,宋迎波第一时间就发现数据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并与同事一道逐一联系相关省份,对数据进行核实。“今年她负责的是秋粮产量预报,但能在第一时间就发现夏粮产量数据存在问题,没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细致的工作态度是做不到的。”郭安红说。
耐心体现在哪儿?今年,由宋迎波主持修订的《农业气象产量预报质量考核办法》正式下发执行。为了确保考核办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宋迎波先后数次组织本单位的正研级高工进行讨论,不断改进算法。
为人随和,但要求严格;关注细节,更关注预报产品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就是宋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