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一个气象人的海洋梦
来源:2019年12月24日《中国气象报》第3版
中国气象报记者 刘若馨
赵伟生长在内陆,却与大海有着不解之缘。
2002年,从内蒙古大学数学系毕业的赵伟考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他有幸随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赴西北太平洋进行海洋调查。鱿鱼与海鸟带来的新鲜感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晕船和日复一日的枯燥。不过,四十多天的艰辛也未曾动摇他的海洋梦。
博士毕业后,赵伟进入中国气象局工作。那一年,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正式成立,赵伟有幸成为了第一届“台海人”,并在十余年中,见证了中国海洋气象业务的发展,也践行着作为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临危不惧,做有冲劲儿的预报员
做预报员,总能遇到揪心的情况。
2018年春节,一场罕见的连续大雾天气让琼州海峡持续封航,海口三大港口附近滞留上万辆汽车、近十万名旅客。赵伟觉得,这一次的海雾有些不同寻常。但当时观测手段受限,预报员心里多少都有些打鼓。
“这个预报必须要发!”没有犹豫太久,赵伟与当班同事将第一期琼州海峡海雾预报从中国气象局发出。之后,赵伟时刻关注琼州海峡通航动态,然而情况没有好转。情急之下,国家发改委考虑组织调度军方船只疏散被滞留的车辆和旅客,但这也意味着高成本、高风险。
此时一个关键难题转移到气象部门——如果海雾在未来两天消散,就无需调度;否则,调度军方船只将是最有效的方案。
关键时刻,赵伟等一行人前往发改委。面对相关部门众多关切,赵伟有条不紊地介绍了气象部门对海峡大雾的预报情况,预计“未来两天大雾情况将会缓解”。
果然,海雾逐渐消散,琼州海峡重见光明,赵伟松了口气。那一年年底,中国气象局正式将海洋气象大雾预报预警纳入中央气象台大雾预报预警业务。一个“临危受命”的举动最终促成了业务的升级进步。
拓展海洋气象保障覆盖范围
常有一些突发性事件是跨国界的,赵伟等一众“台海人”则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大气无国界”。
2014年马航MH-370航班失联后,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紧急出发,前往中国南海搜救。关键时刻,中央气象台第一时间启动马航失联航班搜救气象保障工作,赵伟作为当班预报员制作发布了第一期搜救天气海况预报。
后来,马航疑似坠落区域不断南移,中央气象台的服务也一直伴随至南印度洋,搜救海域处于西风带,不停遭遇温带气旋影响。“那片海域面积大,飞机位置不好确定。我们每天只能通过澳大利亚应急协调中心网站来确定搜救海域,这样的工作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赵伟回忆。
四年后的1月6日,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与中国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轮在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碰撞发生后,载有13.6万吨凝析油的“桑吉”轮起火,并不时发生爆燃。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紧急协调救援搜救船只14艘参与事故救援工作,以“桑吉”轮为搜寻基点,在1000平方海里范围内不间断搜寻。1月12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请求中央气象台协助提供“桑吉”轮附近海域3天至5天的天气及海况预报。中央气象台紧急响应,12日14时就制作发出第一份预报产品。
由于“桑吉”船体受海流、风力影响较大,持续向东南方向漂移,尤其是14日,风向转为偏东方向,“桑吉”开始漂向我国东海“春晓”石油平台,一旦波及“春晓”油气田,后果不堪设想。赵伟持续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密切沟通联系,这项服务一做就是九个月。
事后,赵伟不断总结服务经验。在《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一期项目实施方案中,他牵头设计全球海上安全气象保障能力建设相关内容。
在国际上传播中国海洋气象之声
从业务新手到海洋气象领班,从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普通预报员到副主任,十二年里,赵伟在完成每天工作之余,还一心要将中国海洋气象的声音传得更远。
中国是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第11海上天气区(MetArea XI)的信息发布国,中央气象台承担了我国对该区域远海海事活动气象信息发布职责,同时也是联系人单位。从2014年起,赵伟开始担任该天气区联系人。
在任期间,赵伟组织完成2016年我国海事气象服务自评估工作,并将相关报告提交给国际海洋气象服务专家组;改进了中央气象台远海海事气象服务业务平台,提升自动化水平,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概率;协调印尼就其近海热带气旋发布海事天气警报信息;与上海海洋气象台合作恢复我国海洋气象传真图业务等。
2019年,赵伟作为国际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联合技术委员会(JCOMM)管理委员会能力建设协调员,赴韩国参加亚太区域E-航海能力建设研讨会,他是会议中唯一的世界气象组织代表。当时,正赶上台风“玲玲”从东海北上,与会代表返程在即,都很关注台风影响。
赵伟觉得有义务分享当前台风情况,所以直至会议结束前,每一天在发言前的几分钟,他临时增加关于台风“玲玲”的汇报环节。他说:“这是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气象现代化实力的好机会。”那一次,与会代表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小伙子印象深刻。
今年已经是赵伟担任协调员的第五年了。“我希望国内海洋气象机构能够形成合力,共同在国际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赵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