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准“不听话”台风的“脾气”
讲述人: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
来源:2020年1月3日《中国气象报》第2版
编者按:保护生命安全,是气象事业的应有之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龙卷、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直接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守住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始终是气象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人民对气象工作最大的需求。
面对新期待,气象防灾减灾务求更精、更深。放眼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拓展气象灾害监
测覆盖面,深入探究灾害天气预报技术,打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瓶颈。
台风,于海上生成,却不只影响海上。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它给远洋捕捞、航海运输、海上油气生产及沿海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威胁不容忽视。
对于一名与台风“交手”近30 年的气象工作者来说,保护生命安全,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做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近年来,我们对登陆或影响我国台风的预报能力不断提升,但台风生成预报、台风路径和强度异常变化、台风影响预报等依然是困扰世界气象领域的难题。
未来,希望将台风预报服务的“触角”继续前移,提前3 天到4 天准确预报台风生成,为涉海用户和企业制定工作计划、趋利避害提供更加权威科学的依据;希望科技进步能继续助力预报员“把脉问天”能力提升,即便是弱台风、怪台风、“不听话”台风,依旧看得清、“号”得准;希望气象、水文、地质等领域专家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更科学精准的台风影响预报和评估模型;台风预报服务不仅拓展至“ 一带一路”沿线海域,全球任一海域,只要有台风活动,中央气象台都将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切实履行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这些愿景的实现,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海、空、天立体观测能力,发展数值预报模式、高性能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还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科研业务人员开放合作,形成合力,切实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谷星月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