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让智能预报跑出中国速度”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陈静
来源:2018年3月23日《中国气象报》第2版
作者:黄彬
报技术攻关,从稚嫩学生到业务带头人……她的脚步从未停歇,二十九载的兢兢业业换来自己气象理想的晴空。她就是获得“ 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系统业务室主任陈静。
建模型,完成人工统计向自动预报转变
与气象形成交集,缘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个简单的问题——雨是怎么形成的,在她幼时心里种下了好奇的种子。
1982 年,陈静进入南京气象学院(现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读书。这是她填报的第一志愿,结果她如愿以偿。
毕业后,她入职四川省气象台。刚参加工作时,预报员还使用天气图进行外推预报。“ 后来,我们接触了数值预报,为了推动预报从人工向自动转变,着手建立相关预报模型,推进中期天气预报技术发展。”在随后的工作中,陈静组织承担多种灾害性天气中期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方法开发,建立了集四川省中期天气常规资料和数据库、常规及灾害性天气中期预报于一体的四川省中期天气预报系统,使省内中期天气预报从过去的天气图经验、统计方法转变到现在以数值预报产品释用为主的技术路线上来,中期天气预报评分更是从69 分一路攀升到82 分。
面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和重要天气过程,陈静及其团队更没有一丝松懈。在1998 年长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时,她组织四川省气象台中期科制作、发布汛期长江上游中期降水过程产品和面雨量中期滚动气象预报服务,为四川省防汛救灾,为长江中下游抗洪抢险胜利作出了贡献。
追前沿,实现集合预报技术新突破
数值预报模式发展的脚步飞快,追不上就要落后。陈静下定决心读博,深入研究集合预报技术。2003 年博士毕业后,她回到四川,任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所副所长。
离开业务岗位进军科研领域,陈静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针对亟须解决的暴雨预报难题,她带领团队着力开展中尺度暴雨短期集合预报问题研究,发展四川省新一代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灾害性天气集合预报关键技术。就这样,四川省气象局数值预报技术研发进入了新阶段。西南地区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率先实现准业务化运行,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 年,陈静离开了工作、生活环境更为熟悉的四川,来到了国家气象中心,组织承担国家级集合预报技术开发和重大气象数值产品服务保障工作。
陈静深知,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要始终将自身的发展置于大的国际环境中,这也对自身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她全身心投入国家级集合预报技术和业务发展中,在国家气象中心发展了ETKF 初值扰动方法、多尺度混合初值扰动方法、SPPT 随机扰动方法、EFI 极端天气预报指数和区域模式检验比对方法等核心技术。除了前端的技术研发外,陈静还翻译了世界气象组织的《集合预报应用指导手册》,为全国各地集合预报应用提供指导。
作为多个科研团队带头人,陈静不仅坚定目标,还在关键节点提出指导性意见,带动团队发展。目前,陈静与她的团队正在推进GRAPES 全球集合预报系统的业务化试验工作,并将于今年投入业务运行,届时我国自主研发的GRAPES 预报体系将更为完善。“ 虽然试验的开展面临着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难题,但我们仍在朝着既定目标努力,一步步迈进。”陈静说。
作表率,传递榜样正能量
陈静是业务骨干,是优秀的中层管理者,是科研带头人,同时也是一个女人和孩子的母亲。谈到家人,陈静感谢父母和同为气象工作者的丈夫一直以来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但却对没能陪伴儿子共同度过在美留学的中学成长阶段感到遗憾:“ 那段时间只能在每年的假期去美国陪陪他。”
工作和家庭是相辅相成的,陈静在工作中是一名好干部,回到家中也是一位好母亲。对于教导孩子,她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 言传身教对于教导孩子十分重要。”她说,在儿子留学期间,她每天都会与儿子视频,了解他的学习和生活,还给他讲自己的工作进展。“ 我会经常告诫他天道酬勤,成果的取得与努力密不可分。”
陈静说,受到她和丈夫工作的影响,儿子打算在今年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立志投身科研工作。
陈静不仅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传递着正能量,更为她指导的研究生指明方向。近10 年间,陈静主持和主研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5 项,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其中30 余人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4 人晋升正研,3 人晋升高工。
“我们每向气象强国迈出的一小步都需要所有人的艰辛付出。当看到成果后,就会感觉一切辛劳都是值得的。”正是出于对气象的热爱,陈静一直保有对工作的热情,主动发掘创新点,将睿智、务实落到实际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