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央气象台成立70周年 > "新"看70年

气象报:砥砺奋进不辞路遥 蓄势扬帆再启航程——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建设十年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17日08:59    分享到:

 

砥砺奋进不辞路遥 蓄势扬帆再启航程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建设十年纪实

 

来源:2019年12月12日《中国气象报》第1版

作者:王美丽  刘鑫华

 

有一种天气鼓动风雷,有一种预报详察纤毫。2009 年,带着一份责任和勇气,我国天气预报业务向精细化发起挑战,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应运而生。

十年积跬步,终以至千里。如今,强天气预报中心已从成立之初摸着石头过河的懵懂,到引领我国强对流天气业务技术发展,为地方及时发布预警提供有效指导,为航空飞行安全和效益保障提供服务,成为我国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一个符号。

 

十年砥砺前行探索中实现蝶变

 

强天气预报中心自成立之初,就承担着全国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和航空气象服务职责,并起到对地方气象台的指导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强对流预报预警业务起步晚了几十年。然而,在近十年里的每一天,我国气象科技工作者从未放慢脚步,一点点缩短差距——2010 年,强对流短期预报业务化;2013 年,国家级强对流天气预警业务产品正式发布;2015 年,分类强对流概率预报正式实现业务化;2016 年,拓展航空气象服务业务;2017 年,实现短时与短期并重的业务布局……

十年间,我国强对流预报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专的蝶变,经历了从单一天气类型的预报到分类强对流概率预报;从以短期主观预报为主到短期与短时并重、主客观一体化预报;从基础薄弱到全面构建面向全球,民航、通航并举的航空气象主客观技术产品体系。

这种变化改变了公众生活。最原始的强对流预报图的呈现形式是一个个圆圈,仅能展示强对流天气的大概落区。在这个圆圈中,强对流家族成员“ 挤”在一起,彼此“ 身份”不明。现如今,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在预报图上都有了明确的“ 身份”和“属地”。

目前,强天气预报中心已基本建成覆盖实时监测,短时、短期预警预报的国家级专业化业务体系,聚焦致灾性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服务,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效益。

 

十年水滴石穿创新中稳步提升

 

我国强对流预报能力的提高,源于预报技术的不断升级。过去,我国强对流天气预报专业力量薄弱,强天气预报中心成立之后,得益于观测和数值预报模式的进步,预报技术人员紧跟国际前沿,发展监测、分析和预报技术,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

2009 年开始,强天气预报中心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充分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在机理研究成果基础上,大力发展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和检验技术以及支撑业务平台,取得了系统性技术进展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有效提升了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能力。

目前,我国强天气预报技术已经从最初的强对流监视技术、中分析技术和“配料法”分类概率预报技术发展到集合预报技术、短时预报技术,再到现如今的涵盖较完整的监视技术、短临预报技术、主客观分类预报技术、中尺度模式释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基于检验的融合预报技术等,实现监测智能化、产品精细化、模式集合化和方法多样化,完成了预报技术的更新迭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09 年以前,我国尚无国家级强对流天气业务预报支撑技术和平台。预报员做强对流预报,需要在不同平台界面之间来回切换,既耗时又费力。如今,强天气监测和分析综合业务平台化解了这一窘境,该平台拥有数据分析处理系统、自动气象绘图系统、WEB 检索与显示系统,是MICAPS 系统的重要补充,现已辐射至各级天气预报业务部门。

 

十年上下求索筑牢人才基石

 

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均有明显提升,但强对流天气预警仍是国际上最大的预报难题,主要在于强对流天气强度大、时空尺度小、发展快、易于致灾。

面对这根难啃的“硬骨头”,强天气预报中心求索不止,在人才建设上狠下功夫,从人才队伍、技术研发、预报技能等方面多措并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十年间,该中心从成立之初的9 人小团队,发展到包含中国气象局科技领军人才1 人、首席预报员2 人、正研级高工4人、高工9 人等27 人组成的能打硬仗的专业化团队。

十年间,团队成员潜心修炼内功,通过“ 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主动向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每年组织内部培训,定期开展文献研究分享会……

近年来,几乎每一个由强对流引发的重大灾害现场都有强天气预报中心工作人员的身影,如2015 年的“ 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2016 年广东东莞龙门吊倾倒事件和江苏阜宁EF4 级龙卷事件等。新人关良曾经跟着前辈勘察过强天气灾害现场,惨烈状况让他由衷感到身上担子之重。同事田付友也有着同样的感受:“虽然强天气预报很难,但是我们不会因为难就放弃或者畏缩。强对流天气致灾可能性大,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同时又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实现本地化。”

在不懈奔跑追赶中,强天气预报中心走过了十年;下一个十年,将继续站在寻求突破和

创新的路口,砥砺奋进,蓄势扬帆再创佳绩。